“爱旅游,爱生活”,这是朱红兵在专业领域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热爱并坚持做旅游研究的生动诠释,他将用一生来破解旅游“密码”。身为一名“越千山,投山河”的文旅工作者,随性洒脱与严谨认真在朱红兵身上完美契合。他就是我校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旅游学院博士朱红兵。
朱红兵研究方向主要包含游客体验、遗产治理和乡村振兴,他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多个旅游研究项目,凭借过硬的专业研究素养为黄山市旅游品质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心在路上,志走四方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朱红兵说,吸引他跨入旅游研究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的满腔热爱。“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肯定也会喜欢旅行。”其实朱红兵高考报考的是生命科学专业,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旅游管理专业。刚开始不了解这个专业时还有些担心,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的外向性格也挺适合做旅游方面的研究。于是朱红兵慢慢地爱上了旅游,一干就是十几年。“之所以坚持,我觉得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很多工作都是一样,兴趣永远是第一位。”很多人常常问朱红兵:旅游专业究竟研究什么?他也陷入沉思寻找答案,人为什么要旅行?旅行是为了什么?“其实旅游研究的内容可以很多,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旅游日的那句口号:爱旅游,爱生活。”
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朱红兵来到学校执教。201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去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攻读旅游管理博士学位,2021年回国后返校继续工作。回忆起他的求学经历,朱红兵表示,因为喜欢做研究,硕士毕业后并没有进企业工作,而是选择在高校边教书边做研究。从优秀党员到优秀科技工作者,工作十余年来朱红兵在旅游专业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在朱红兵的心里,荣誉并不意味着成功,“人都是需要一些积极的奖励来激励自己,来自外部的认可和肯定能鼓励人前进。所以那些荣誉对我本人来说一方面是成绩,另外一方面也会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在学术研究上走得更远。”
朱红兵经常和学生说人生要有梦想,将梦想划成小目标去努力,这是朱红兵亲身经历所感悟到的。“西安交通大学有一个教授和我爷爷是同乡,他有一次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出去看一看,其实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在这之后朱红兵内心的一颗“看看世界”的种子开始悄悄发了芽。虽然本科申请了出国,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但因为那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这个种子一直埋到读硕,甚至3年以后来到黄山学院还是一直想要出国去看一看。“所以我最终在2015年出国读了博士,尽管过程曲折,但很幸运还是如愿了。”
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勇气,就是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朱红兵认为,自己从小就不算聪明,但始终相信笨鸟先飞是个管用的方法。在澳大利亚读博的那段时间,朱红兵痴迷上了游泳。“我其实从小没有玩过水,别人4次就能学会游泳,并且很快就能驾驭各种泳姿,我却要学24次才能学到基本水平。那时我的教练还是澳洲的一个奥运冠军,他经常鼓励我,告诉我‘尝试把水当作你的朋友’。当然我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到现在依然保持着锻炼习惯。”
2015年从澳大利亚读博士回来以后,朱红兵头上就多了一顶鸭舌帽。对朱红兵来说,这顶帽子既不是用来遮阳防晒,也不是穿戴必备的“时尚单品”,而是他辛勤耕耘的见证。“一个最能直观地表现例子就是我帽子下的头发。刚来黄山学院的时候我发量不算多,但至少是一头乌黑的头发,现在这顶帽子我是不敢卸下来的。”朱红兵有时调侃,他的发量也为自己的科研事业贡献了颇多。但朱红兵表示,这些肉眼能看见的困难都是微不足道的,每个科研成果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他来说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就是研究遇到了瓶颈。比如在读博时对于某个问题需要深究,但追究得越深可能就会陷得越深,“当时好像陷入了漩涡一直出不来,后来是导师的引导和鼓励让我慢慢走出来。”做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朱红兵将这些困难和压力当作某种意义上的挑战,有时更多也是一种机遇,“失眠脱发也好,遇到难关也好,当我越过了这些困难后会发现,自己对整个旅游行业的理解,甚至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会变得更深,教会了我如何辩证性地思考很多问题。”
“那您认为做科研苦吗?”“坦白地说,当然苦。”朱红兵沉默了片刻,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也曾困惑过迷茫过。“但要看这苦要怎样去定义,如果是我喜欢的事,我会觉得这种苦是一种乐趣。我理解的苦可能是每天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写论文项目,在别人看来很无聊,但对我来说能坐在电脑前研究文献其实是一种快乐。”朱红兵认为,苦中作乐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尽管研究和教学工作繁重,他依然竭力丰富自己工作以外的生活。“我最大的爱好当然是旅行,有时间就出去看一看,但我喜欢带着问题去看,然后回来思考。其次就是游泳,从读博一直延续到现在,随着年龄增长能切身感悟到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从朱红兵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就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真切的热爱。然而话锋一转,朱红兵开始缓缓吐露内心情感,“其实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家人,在经历和感受了这么多之后发现,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些年来陪伴我鼓励我支持我最多的,永远是我的家人。”在孩子7个月大时朱红兵远赴国外求学,一年多回国后却听见孩子稚嫩地问妈妈为什么旁边多了一个陌生人,那句来自孩童看似无心的疑问却刺痛了朱红兵的心,辛酸和愧疚一涌而上。“在做科学研究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困难,但正是因为有了家人的爱和支持,我才会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在我取得成就的那一刻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勤思践履,钻研文旅
“我回国以后也做了很多服务地方的社会项目,比如我们学校和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以及徽州区的文化旅游局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参与黄山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修订等。”十余年来,朱红兵积极为旅游事业尤其是黄山市旅游产业创新、激发旅游活力出谋献策,申报徽州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参与旅游策划等,在数不清的调研实践中总结经验,产出成果,致力为各旅游胜地打造高品质人文、产业、生态等多重特色名片。
在专业研究领域,朱红兵提到最多的是旅游产业化和文旅融合,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下,精神和灵魂也不能落后。“其实旅游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去研究的,旅游如何促进人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还有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旅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文化,充盈内在的精神世界,看得越多感受得越多,思想和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朱红兵将爱思考、爱实践的好习惯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近期爆火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话题一定程度揭示了国内现阶段文旅发展的缩影,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花费游览尽可能多的的景点,高强度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走红。对此,朱红兵表示:“在不影响学业、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多多感受和体验世界是值得提倡的。在旅游过程中接触到的风土人情也能够对‘三观’的塑造起到重要影响。”朱红兵表示,文旅产业越来越成熟是“特种兵式旅游”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但大量的青年旅游群体同样激发了文旅产业活力。这种“极限挑战”式旅游有利有弊,他叮嘱学生:“旅行是为了更好地愉悦自己,而不是为了挑战自我选择存在风险隐患的旅游方式。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切勿盲目跟风。”
拥有“大梦想,小目标”的朱红兵在未来新阶段仍然有很多目标,除了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之外,就是争取获批更多省级甚至国家级别的优秀科研项目。在促进文旅发展的研究道路上,朱红兵不遗余力。“我希望我们的团队能更好地服务黄山市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助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给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治理支持,让黄山变得更美。”朱红兵坚定地说。
教研相辅,实践真知
朱红兵认为,教研相辅,教学和科研两者并不冲突,甚至可以实现“共赢”。他说:“科研让我思考更多,而我的思考可以用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更多。”在去年主持的黄山风景区游客体验满意度项目中,朱红兵第一次大规模地让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了解更多专业知识。他也表示,未来会创造更多的平台或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走向田野、走向实践,从实际应用中感触更深。凭借多次带领团队项目的经验,朱红兵总结出来,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了解、相互磨合,要通过实践把学生根据不同的能力区分,在不同的培养方向让他们更好地去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比如在做问卷调查时,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敢跟游客去交流,适合做电脑前的工作,而有的学生很外向,一天可以做几十份问卷调查。这些差异在课堂上是很难发现的,需要在实践中观察出来。”
天道酬勤,朱红兵并不看重学生的天资聪慧,但要求学生必须勤思敏学,有一技之长。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传授知识和教导做人都要紧抓。每当给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朱红兵并不讲课堂知识,而是用100多页的PPT来和学生们探讨人生规划。“这个PPT里提出的不仅是对学生的期盼和要求,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和想做的。”首先第一个就是要爱旅行,爱生活。他希望不仅是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也一样,首先要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旅行的向往,多看看这个世界,遇见美好的人和事;第二个就是爱运动,爱阅读。有一句话叫:要么阅读,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放下手机,去操场运动或去书店阅读,其实都是很快乐的事;第三个是关注。学习社会科学专业本质上就要求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尤其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掌握旅游时事,关心旅游政策;最后为学生强调的是大梦想,小目标。也就是学生的梦想可以大一点,但是要分成小目标,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去实现。
(撰稿:融媒体中心 曹美贤 程冯敏;摄影:融媒体中心 丁霞;视频:融媒体中心;审核:宣传部 徐德平;责任编辑:宣传部 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