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谦虚自信,总是喜欢面带微笑地倾听是他;热爱科研、大胆创新不怕失败是他;对学生考核严格,对教书育人心怀赤忱也是他。他就是我校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化学化工学院孙光映博士。
孙光映博士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2021年被引进我校,现任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2022年,进驻驻黄山正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挂职科技副总经理。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孙光映的研究方向是分离分析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在化工以及制药中广泛应用。他主持数项省重点研发、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年来,孙光映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做到科研育人两手抓。“我只想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这些科研成果和教学荣誉,对我来说是肯定也是鞭策,我将再接再厉,争取做出更好的成绩。”
孙光映的科研生涯不知不觉已有十年光景。十年科研路上,虽然经历了数不尽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力求尽善尽美。“刚开始会觉得失败很痛苦,甚至一个项目一年半载都没有进展。但失败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在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改进中不断地完善,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快速提高了我的科研能力。”“18年到19年,我还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因为零下20多度的严寒环境仪器经常损坏,没有工程师愿意来维修维护,于是我们就亲自上阵,直到后来慢慢地完全熟悉它,便承担起了仪器‘维修工程师’的工作。”经历过艰巨的挑战之后,再遇到小风小浪,对孙光映来说都不值一提了。
孙光映认为,心态在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遇到挫折首先要转变心态,用积极的想法和方式来应对,对他来说失败就是一个机会,他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学习进步的机会。
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作为挂职科技副总,孙光映注重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带领人才团队深入企业开展项目研究,这样既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程度,也满足了各个企业的专业需求,从而实现了双赢,打造了有技术、有团队、有资源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凭借多年的科研团队管理及产业化经验,他带领的校企联合实验室科研团队在新技术项目预研、项目委托实施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开展了深度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在担任黄山正杰新材料有限公“科技副总”期间,孙光映带领科研团队仅用数月时间,就攻克了β-羟烷基酰胺固化剂耐黄变不佳问题的技术瓶颈。
孙光映在为企纾困解难的过程中,将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作自己困知勉行的两大“法宝”。说到这两大“法宝”他便来了兴致,“在我十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中,自认为找对方法论不管是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中都是通用的;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十分重要,有了信心支持就算在陌生的领域也完全不会害怕;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做好。”
“做科研对我来说是一个兴趣爱好”
尽管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中有难有险,但孙光映却始终坚持不懈,最大的动力就是他对科研工作的一片赤诚之心。“我对科研有极强的好奇心。做科研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兴趣爱好,我坚持下来的爱好不多,但是做科研绝对是我坚定到底的初心和决心。”从青年求学生涯到如今的教师职业生涯,从未觉得做科学研究是一件辛苦麻烦的事,甚至走在路上都要思考实验设计理念、教学培养方案、企业技术升级等等,对科研的痴狂可见一斑。孙光映表示,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教书育人,他都能在研究项目和培养学生过程中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进步,就会充满成就感,这无形的精神收获成为他做科研工作源源不断的动力。
历经岁月变迁,孙光映对梦想的追求坚定不移。关于新阶段、新方向,他表示,第一个方面是教学,建设平台培养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第二个就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基础研究指导生活实践;第三个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成才后继续和学校联系合作、互享平台,形成良性循环。他认为这三点可以合在一起去做,形成一个共同体。孙光映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平台,将产学研深度结合并达到一定高度,为学校、为社会、为科研发展贡献力量。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孙光映在中科院就读博士时的研究基地远在新疆乌鲁木齐,他的家人不顾艰苦也一同赴往,一直默默陪伴在他的身边,对于家人,孙光映的愧疚和感激溢于言表,“科研意味着我的工作、爱好,也基本上是我生活的一大部分,这一路走来少不了我家人的支持,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不会走到今天。”孙光映感慨,亲情是最温暖的港湾,家人之间的包容理解能化解抵御一切困难。
“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品质”
拥有科技企业副总和高校专业教师“双重身份”的孙光映,不仅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还为企业搭建“引才聚才”的桥梁,他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企业技术研发牵线。“现在社会产业发展节奏很快,技术的更新迭代也很快,但我们的课本更新迭代有些滞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课堂讲授,孙光映带领的实验室团队提供了科研助理岗位,为学生进企实践提供机会,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寓于用。“学生将来是要走上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所以要更好地面对和融入日益更新的技术队列,将来走进社会,才能以开阔的眼界来发挥才能。”
严师出高徒,孙光映在对学生的专业教学以及团队培养中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兼具灵活性和原则性,他要求学生讲规矩、守纪律,又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孙光映从时间管理观念和忍耐力考验两个具体事例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教研方式,“我对学生的时间管理比较重视,除了要做到最基本的不迟到不早退,还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和做实验。实验团队招新时,我会特别考验学生的忍耐力,比如我会给一篇难度较大的英文纯理论文献,留两周的时间来准备面试答辩,最后通过观察选出最有耐心的学生,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其实是非常高的。”
“在教学指导方面,其实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品质。”孙光映认为,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企业工作中,很多学生需要增加一些坚韧性,既要能沉下去也要能浮起来,“如果不能跳出‘舒适圈’,不愿严格要求自己更进一步,这对我们科研工作来说是非常负面的情况。”科研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安于现状、不求精进则无法在科研道路上走远。
(撰稿:融媒体中心 方思语 曹美贤;摄影:融媒体中心 占然;视频:融媒体中心 彭卓越、刘志玲;审核:宣传部 徐德平;责任编辑:宣传部 田甜)